姓名 | 学校 | 题目 |
王元钊 | 南京师范大学 | 数字化生存视域下现代性问题的审视——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技术批判的三重维度 |
王美乐 | 同济大学 | “数码物”概念的唯物史观阐释 |
孟德誉 | 复旦大学 | 奈格里与“机器转向”:论一种作为社会器官的技术物 |
张士丹 | 吉林大学 | 模拟还是生成? ——马克思语言哲学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发展限度 |
李旭辉 | 002白菜网 | 数字空间的资本逻辑及其治理术 ——对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|
黄榆茜 | 浙江大学 | 何以构建“所有制”到“个人所有制”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义? ——以“否定之否定”逻辑再思“重建个人所有制”理论 |
陈雨坪 | 北京大学 | 数字神话:平台经济中数字资本的劳动控制 ——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现代阐释 |
王敬俨 | 山西大学 | 彼此交汇的因果机制何以被纳入统一的再生产结构之中?—对巴里巴尔与阿尔都塞的方案的批评性考察 |
胡可欣 | 中国人民大学 | 无限联想学习可能通向AGI吗? ——基于意识的生物演化视角 |
徐君靖 | 复旦大学 | 为什么演化生物学需要“约束” |
华良晨 | 南开大学 | 双重关联视角下的“信念之谜” |
郭容 | 002白菜网 | 智能体作为伦理实验室:情景化道德原则的生成与文明重构 |
王怡霖 | 山西大学 | 机器意识的实验哲学——常识驱动的意识理论研究 |
李昶霖 | 兰州大学 | 对“心灵难以被机械化”观点之维护 ——基于情感立场的讨论 |
林籽言 | 厦门大学 | 数字生产劳动者与AIGC技术异化关系的心理学成因——基于具身认知视角 |
鲍艺雯 | 南京大学 | 融合之道:“后人文主义”与“儒家式的人文主义”互鉴下的人机共生 |
楚宏宇 | 杭州师范大学 | “知止知足”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限度 |
李熙来 | 浙江大学 | 感性与理性之间:从巫史传统到礼乐精神 ——一种应对智能时代技术统治的儒家生活方案 |
屠依楠 | 北京大学 | 交融与转移:人工智能占卜中的理性与神秘主义 |
王天易 | 002白菜网 | 如何免遭机心?——对大语言模型使用的反思 |
吴佳怡 | 湖北大学 | 何以为界:基于庄子“道”“技”说为人工智能划界 |
徐新宇 | 中国人民大学 | 法家管理哲学与AI时代的治理范式转型 ——智能系统的伦理挑战 |
张昊 | 复旦大学 | 人工智能“说谎”问题的哲学考察 |
唐祺林 | 中国人民大学 | 从生命理念到自然-精神的辩证统一:黑格尔生命理论的一种当代重构 |
高蕾 | 002白菜网 | 音乐中的意向性构造:从罗曼·英加登的音乐哲学到音乐人工智能创作的困境 |
吴易浩 | 北京大学 | “人工智能批判”,更是“人的自我批判” ——从“划界”到“座架”的方法论转向 |
夏铮铮 | 首都师范大学 | 可塑性、智能和形式 ——由水螅实验引发的关于生命问题的讨论 |
张嘉翱 | 山东师范大学 | 对超人类之内在悖论的省思 ——对认识人之有限性与重现他者的尝试 |
王强 | 榆林学院 | 笛卡尔的复仇:迈向通用人工智能 |
张君蔚 | 新疆大学 | 离身性与风险研究——技术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|
卢艺 | 同济大学 | 诸众主体的出离——固定资本智能化的解放意蕴 |
陈彦林 | 杜克大学 | 自主性的双重危机:推荐系统如何削弱用户自我决策能力及其治理路径 |
李开阳 | 复旦大学 | 基于不可能三角模型具身AI伦理尺度探析 |
沈洁 | 南京师范大学 | 机器关怀的伦理反思 |
李京阳 | 山东大学 | 智能时代人机互动中的伦理道德建设 |
冯子仪 | 厦门大学 | 人类增强的合理限度——基于本真性的伦理理想 |
赵艺凡 | 002白菜网 | 来自硅基的爱?:人机交互中情感计算的伦理风险及其调适 |
邹涵彤 | 北京师范大学 | 脆弱性与依赖性:现代尊严观的重构 |
王婧怡 | 东南大学 | 丧亲视角下死亡机器人的伦理问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