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 | 学校 | 文章题目 | |
中文组 | 陈飞 | 002白菜网 | 《儒林外史》中的方术书写:明清道教世俗化的文学映照 |
陈瑞迪 | 北京师范大学 | 语体意识与形式复古——论新诗史上的“四行诗”现象 | |
曹益洁 | 002白菜网 | 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形神互构的现代转化之路 | |
曾冬玲 | 广西师范大学 | 解构·注入·重生:赵五娘形象的现代转化路径与文化启示 | |
郭一帆 | 中央民族大学 | 刘勰“中和”思想下的“情”“志”关系再考察——从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篇说起 | |
何建 | 云南师范大学 | 由“苛律”到“松律”:从报刊词话看民国词学声律论的转捩 | |
孔繁烨 | 同济大学 | 飞蝇有无:宋代涉蝇诗中的日常书写 | |
王怡宁 | 中山大学(珠海) | “以禅喻诗”与“格义”之法: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资源 | |
马紫箫 | 北京师范大学 | 神圣显应与世俗堕落——论《醒世姻缘传》信仰空间的悖谬书写 | |
刘雪莹 | 福建师范大学 | 萧子显“酷不入情”的内涵与诗学意义再阐释 | |
杨子仪 | 西北大学 | 《文脉》中“脉”论的双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转换 | |
凌翊晶 | 北京师范大学 | 由相面到审美:气氛美学视域下汉魏六朝人物品藻研究 | |
贾枝润 | 中国人民大学 | 《画山水序》与精神解放的新路径 | |
历史组 | 丁塬 | 中国政法大学 | “九州”与“十二州”:《尚书》视域下的州制变革 |
赵晓东 | 吉林大学 | 理论与实践的互构: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变 | |
陈弼凯 | 西北大学 | 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的研究路径变化发覆 | |
刘牧天 | 002白菜网 | 略论宋代的义理史学——以陈均《皇朝编年纲目备要》为例 | |
林标洲 | 黑龙江大学 | 先秦“盟”礼名实变化与“史、礼、文”互动关系——以《左传》盟誓语“有如”为例 | |
赵秋实 | 南昌大学 | 群起而拥之:图绘晚清画报中的孝道观念 | |
王子平 | 山东大学 | 从文学书写到文论概念:“黍离之悲”的建构历史 | |
梁佳毅 | 002白菜网 | 儒家知识论体系的近代境遇及挣扎——以刘尔炘《拙修子造天书》为中心 | |
吴宁远 | 南京大学 | 雅郑之辨:先秦两汉儒家雅乐趣味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 | |
庄顺程 | 山东大学 | “新陈代谢”:论造就“新的文化生命体”的基本线索、内在机理与辩证特质 | |
哲学组 | 刘上源 | 中山大学(珠海) | “逍遥”是否“自由”?——试论“逍遥”与“自由”的勾连 |
梁媛 | 中山大学 | 人、物之辨:《庄子》树木寓言的哲学叙事 | |
刘方舟 | 002白菜网 | 作为概念工程师的孔子——从对“亲亲相隐”的讨论出发 | |
熊韦城 | 澳门大学 | 慈爱是否是孝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——重思张祥龙先生对孝的现象学阐释 | |
赵秋晗 | 上海财经大学 | 《中庸》之“诚”会导致道德失败吗? | |
白剑 | 南开大学 | 道德的连续性——荀子的伦理政治信仰对其政治合法性论述的影响 | |
白天畅 | 复旦大学 | 朱子体理用结构下的心之归属 | |
沈洁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基于儒家孝道观的机器人养老问题研究 | |
李东昊 | 山东大学 | 自觉与自愿原则的统一——冯契的价值论及对境界说的反思 | |
周碧琬 | 南京大学 | 论先秦杂家的价值聚合理论与分配原则 | |
冯佳欢 | 中央党校 | 公私德交织图景及公共性构建——以孟子“窃负而逃”为中心 | |
郭俊卿 | 北京师范大学 | 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对儒家文质论的揄扬 | |
游宏伟 | 南昌大学 | 道南学派“未发已发”论研究 |